原标题:如何评价 OpenAI CEO Sam Altman?
关键字:人工智能,OpenAI,ChatGPT
最佳回答:露西的理财笔记
回答字数:4758字
周末啦,今天聊个八卦。
上篇文章提到了ChatGPT,背后有个很复杂的融资协议。
这个协议对ChatGPT的成功,非常关键。
按说,科技公司的融资流程都已经很成熟了。但ChatGPT背后的OpenAI,可不是一家普通的科技公司。
这是一家打算做成“非营利机构”的科技公司。
它不想赚钱,又需要花钱,而且是花很多很多钱。得亏一群聪明的脑袋,竟然还把这个事情办成了,就说厉不厉害。
这个事情,还要从OpenAI的创始人说起,Sam Altman。和其他硅谷明星人物差不多,这也是个一路开挂的天才少年。
85年出生。
8岁学会编程。
20岁从斯坦福辍学,全职开发了一个产品Loopt。
7年后,这个产品估值达到1.75亿美元。Altman和创始人,把手中股权卖了,拿到4300万美元。
27岁,财务自由。
之后Altman被Paul Graham选中,接手Y Combinator。
Y是一家传奇式的风投机构。创始人Paul Graham在创投圈非常有名,被称为硅谷创业教父,也是畅销书《黑客与画家》的作者。
2014年,教父把权杖交给了年仅28岁的Sam Altman。
先创业,财务自由再转行做风投,是硅谷大佬常见的职业路线。
即使在这条线,Altman也是佼佼者。
他在Y Combinator期间,投了很多自己感兴趣的公司,有核聚变的,有量子计算的,各种。
但他并不满足于这些,他开始把目光投向人工智能。
29岁的时候,他遇到了马斯克。
两人一拍即合,决定成立OpenAI,就是ChatGPT的母公司。
两个人成立公司的理由,在当时听起来简直有点中二:
“确保人工智能不会消灭人类”。
为了这个宏大的目标,他们决定让这家公司成为一家非营利机构。
不为赚钱,只为情怀。
这种情怀又吸引了一些大佬加入,一起给OpenAI凑了10亿美元。大佬们寻思着,就是不赚钱也行啊,就当投资人类的未来了。
但没想到的是,钱不够!
AI所需的算力及相应的成本,远远超出他们当初的估计。
而且随着模型规模越大,成本也越高,到GPT-3的时候,单次训练成本就已经高达460万美元。
10亿美元,花也就花了,但面临着要追加投资(且上限未知)的情况。
情怀……就有点不够用。
2019年,OpenAI宣布要转型。从一家“非营利公司”转变为“有限营利公司”。
OpenAI对此做出的解释是:
我们希望在继续履行使命的同时提高筹集资金的能力,而且我们所知的任何现有法律结构,都无法达到正确的平衡。
我们的解决方案是将OpenAI创建为营利性和非营利性的混合体——我们称之为『有限营利』公司。
然后Altman就开始到处筹钱去了。
最终,财大气粗的微软给了钱,前后给了大约130亿美金。
钱拿了,但OpenAI还想“不忘初心”,Altman想要保住OpenAI的独立性,而投资人需要回报。
于是就有了那个非常复杂的协议。
曝光协议条款的,是《财富》的一位资深记者,Jeremy kahn。
条款大致内容如下:
第一阶段:公司实现盈利后,先向早期投资者分红,直到收回初始投资。
第二阶段:微软成为主要分红对象,每年获得OpenAI 75%的利润,直至收回130亿美元投资。
第三阶段:回到按股权结构分红的状态,微软分49%,其他投资者分49%,openAI母公司分2%。
第四阶段:当利润达到1500亿美元,且微软和其他投资者都收回原始投资后,所有股权无偿转让给openAI母公司。
简单来说,从有盈利开始,OpenAI会经历如下四个阶段:
第一个阶段,确保原始股东收回初期10亿美元投资。
第二个阶段,确保微软收回130亿美元投资。
以上两个阶段,只确保投资人收回投资(回本),没有额外的收益。
第三个阶段,是按照股权结构继续分红。
保证前期所有投资者,包括员工在内,都拿到一定的回报。
第四阶段,当以上回报都完成,股东股权将无偿转给OpenAI母公司。
此时股东不会再有股权,也不会再有分红。因为此时OpenAI又回到了一家非营利机构。
整个协议,绕来绕去,就是为了实现这个最终的目的。
《财富》用一句话做了总结:
OpenAI相当于把公司出租给了微软,租期取决于OpenAI盈利速度。
大概也就是这样。
虽然我们现在看到是微软赌对了,成为最大的赢家。但这是后视镜,在当时未必看得清楚。
如果OpenAI持续不盈利,微软也就始终无法拿回投资。
毕竟承担了这种不确定性……
所以,也许微软还是有一点情怀的,虽然也很“有限”啦。
这个协议给我的启发,是它拓宽了我对“契约精神”的理解。
以往我们说商业社会里,需要更多契约精神等等……似乎都是从履约层面考虑的。
但契约的设计、围绕契约的沟通过程,也很重要。
看似矛盾的多方需求,却能够通过沟通、协商、让步,最终达成一个让多方都满意的结果,把事情做成。
这不正是“契约精神”的价值么。
当然啦,这个协议能达成,还有很多的特殊因素:Altman自身的人脉、能力背书,大佬们对趋势的判断。
最后能做成,还需要非常牛逼的技术团队。
还需要一点情怀,以及很多很多很多的钱……
:)
根据Sensor Tower的数据,从上线开始算,到达1亿月活的时间,TikTok(抖音海外版)花了9个月。Instagram花了2年半。
ChatGPT只用了2个月。
而且ChatGPT还不是一款娱乐产品,它是实实在在的生产力工具。
火爆程度,超乎了所有人的预期。
未来它能走到哪一步,谁也不敢说,只有等着瞧了。
大家周末愉快!
———~~———-
GZH:露西的理财笔记,欢迎来聊。
联系作者
回答作者:露西的理财笔记
张小龙被称为“微信之父”,是因为他主导了最初的产品设计理念;David Cutler被称为“Windows NT之父”,是因为他主导工程研发,并贡献了大量代码;Geoffrey Hinton 被称为“深度学习教父”,是因为他的研究工作推动了神经网络的发展……
人们之所以公认某人为“XX之父”,意味着这个人至少深度参与了这个事务的创造和生产的过程,并在其中贡献了关键想法。
同理,ChatGPT作为一款集研究、工程、产品于一体的工具,无论从哪一个层面上,Sam Altman的贡献都微乎其微,甚至他可能连一行代码都没提交过,怎么能被称为“ChatGPT之父”?
实际上,他在GPT-3发布前才开始担任OpenAI CEO一职,正式参与公司日常运营工作,但是ChatGPT与它之前的几代工作都是一脉相承,你不能因为看人是CEO就以为是他主导了ChatGPT这个项目吧。
如果非要找一个“ChatGPT之父”,那第一人选必须是OpenAI首席科学家Ilya Sutskever,是他看到Transformer的前景,并主导团队研发GPT,后来也是他看到扩展的重要性,相信“越大越好”,才尝试强化学习(后来演变为人类反馈的强化学习,也就是RLHF),这也是ChatGPT最重要的两大关键思路。可以说,没有他,就没有GPT,更不用说后来的ChatGPT、GPT-4。
实际上,另一个OpenAI联合创始人、总裁、董事长Greg Brockman作为一个推动GPT研究和工程从0到1发展的“幕后推手”,都要比Altman更适合“ChatGPT之父”这顶高帽,至少,也得是“ChatGPT亚父”。
不可否认,Sam Altman对OpenAI的发展壮大发挥了巨大作用,他知道如何运营一家公司,看看OpenAI转营利后推出的绝无仅有的资本架构就知道,那绝对不是一般人能想出来,而且还能说服各方来顺利推行的。当然,他也有技术远见。
问题是,这些工作跟ChatGPT的构建是两码事。把Sam Altman称为“ChatGPT之父”就好比把马化腾老师叫“微信之父”,是不是感觉很不对劲?当然,这八成是外行媒体按Title给人瞎戴高帽。